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 罷工態度強硬對抗3大車廠 - 保富財經最前線
預估罷工10天,將損害50億美元經濟規模的"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"罷工行動,後續還有哪些影響? 東森新聞聯手"保富銀行",特別推出的"財經最前線"系列專題,為觀眾完整分析。
美國汽車業最近陷入一場前所未有的罷工風暴中,底特律三大車廠:通用汽車、福特、以及 斯泰蘭蒂斯,都遭遇到"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,UAW"強硬的罷工態度,不只堅決要求調高工資、縮短工時,來對抗資方的成本控制政策。
且影響所及,還引發"漣漪效應",波及到中小型製造商和汽車零件供應商,撼動全美汽車工業的同時,也直接牽動到美國經濟與全球汽車供應鏈。
首先是新版勞資協議談不攏。因為資方提案只有:提高時薪約20%、數千美元的紅利獎金、並加碼其他福利。且以通用汽車為例,已同意加薪百分之二十,並加發生活費與提高退休金,創下通用汽車150年來的最優惠工作待遇。
但反觀勞方要求的關鍵內容,則包含提高時薪40%、縮短每周工時到32小時、轉回傳統退休金制度、移除薪酬分級制、以及恢復生活成本調整機制等。不只兩者對比之下,仍存在一段不小差距,且就算是資方願意讓步,也無法符合勞方期待。因此,一些產業專家悲觀預估,就算談判長達幾個星期,最終依然很難避開、走上罷工這條路。
其次是估算三大車廠,可能遭遇到的損失規模。據估計,三大車廠的汽車產量,合計大約占北美汽車總產量的百分之九,且罷工每持續一個星期,通用汽車將損失二十五億美元,福特汽車則減少三十億美元、斯特蘭蒂斯三點八億美元;因此,"安德森經濟集團"警告,罷工每持續一個星期,就會帶來約50億美元損失。
此外,史坦普全球公司則估算出,短期罷工只會小幅影響到第三季美國經濟成長,但若拖長到兩個月,則會導致可銷售的汽車銳減、供應斷鏈,以及車價上漲,整體將使第4季經濟成長率,下降百分之1.6到2.1之間。換句話說,就是仍有可能、嚴重衝擊到美國經濟,因此,雙方都有必要持續推進、"建設性"的溝通。
儘管勞資雙方對新合約的差距過大,不過,一些產業專家,依然抱持樂觀看法,並認為事情仍有轉機。主要原因有三大項。第一、是不同於過去,這次是勞資雙方都同意加薪,只是對加薪幅度的期望不同,這直接代表三大車廠的未來,都必須犧牲獲利、以承擔更高的勞動成本,且可能推動新車漲價,來轉嫁生產成本。
其次是"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",目前手頭上只有8.2億美元的罷工基金,大概也只能撐兩個月;換句話說,不只無法支撐長期性的大規模罷工,且工會大多時間也只能採取,類似"小型游擊戰"的罷工行動。
第三,是三大車廠並不會馬上陷入"完全停產"的局面,而是位於加拿大與墨西哥的工廠,仍會持續運作一段時間,直到來自美國廠的主要零件、全部用罄為止。
另外,暫時拋開勞資雙方爭議,罷工所引發的"漣漪效應",同樣不容忽視。首先,"全美製造商協會"已經宣布,罷工將直接衝擊到全美各地的中小型汽車零件製造商,且無論他們是否是工會成員,都可能因為短期罷工,而陷入生存危機。
另一方面,預估罷工對汽車經銷商,則是影響不大。主要原因是,許多經銷商都分別撐過新冠疫情與汽車晶片短缺,不只對抗供需失衡的經驗豐富,且不少新車經銷商,也同時販賣二手車,因此就算新車全面停產,仍會是"有車可賣"的局面。
值得注意的是,隨著三大車廠,可購買的汽車數量減少,部分消費者還可能會轉向,選購豐田、本田或特斯拉,這些非工會車廠的新車,不只推升其他車廠業績,且由於特斯拉電動車上,最昂貴的製造成本,是由"中國寧德時代"製造的汽車電池,不同於美國工人製造燃油車的引擎,且一但更多人購入電動車,未來還會導致更多美國工人,失去自主生產引擎的行業優勢。
總而言之,雖然"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",將這次罷工行動定調為"階級之戰",挑戰的是經濟正義和億萬富翁
但實質上也只是"態度強硬"的要求美國三大車廠、分享利潤,並非想要撐到"雙方魚死網破"的局面。主要原因是,新版勞資協議的內容,並不會追溯到現有合同的結束日期,而是自新合同的生效日起計算。換句話說,這意味著由工會主導的罷工行動期間,資方並不需要負擔相關損失。
影響所及,不只依然可以樂觀期待、戲劇性收場的結局。且對於已經下訂單、但尚未生產的新車買家來說,等待交車的時間、也只會拉長一些。且類似的情況也會發生在,想要買三大車廠新車的消費者身上,因為一些新車的庫存有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