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底,日產和本田兩家車廠傳出整併消息,沒想到才過一個半月,日產就向本田表示,要終止併購案交易。主要原因是日產不願意成為本田的子公司,不少民眾也不願意讓「日產情懷」消失。但日產近年來錯估市場情勢,營運表現逐年下滑。專家分析,或許真正能救日產的不是本田,而是鴻海。
日產汽車和本田汽車這兩大日系車廠,2024年底傳出整併消息,甚至有意納入三菱。日產汽車社長內田誠(2024年12月):「我們雙方並非上下級關係,而是作為共同開創未來的夥伴,應相互尊重立場與差異,並透過公開透明的討論,建立信賴關係。」
當時消息一出撼動全球車市,日產汽車股價因此一度大漲24%。不過,現在才過了一個半月,整併計畫又出現變數。日本汽車專家佃義夫:「在企業整併的具體推進方式上,日產始終未能提出果斷的改革方案,這讓本田更傾向於將日產納入子公司體制。」
日產社長內田,6日早上與本田社長三部會面,並表明希望終止併購案交易。兩社合作案卡關的原因之一,就是子公司化問題。日本汽車專家佃義夫:「只要本田將日產子公司化,日產的企業自尊與獨立性便會受到強烈打擊,不願做本田的子公司。」
實際上,將日產汽車子公司化的想法,不僅受到公司內部及股東的大力批判,就連日本民眾也難以接受。因為多年以來,不少民眾一直懷抱著熱愛日產汽車的情懷。自1930年代以來,日產作為日本首家專製汽車的企業打響名號,陸續靠著獨家研發的油電技術、四輪轉向技術等,推出「March」、「Note」等多種知名車款。其中,在台灣,這些長紅車款也是不少女性日產情懷的代表。
日產「Tiida」當年以一句「魔術大空間」享譽全台,從2006年一路狂銷到2018年才停產。然而近年來,日產營運逐漸出現頹勢。日產社長內田誠自評三大劣勢:錯估電動車市場趨勢,在中國市場發展不順,以及產品策略失誤。CNBC分析師表示:「日產曾是電動車領域的領頭羊,2010年推出的「Leaf」,曾是全球首款大眾市場電動車,但隨著市場競爭激烈,「Leaf」卻未能及時升級。」
而面對日產的衰退,日本顧問公司伊藤忠研究所分析,日產真正要找的人恐怕不是本田,而是鴻海。因為現在日產汽車需要的不是規模,而是推陳出新的速度。財經專家邱敏寬表示:「鴻海能夠去拿下日產,包括製造與未來的行銷,對於鴻海未來的電動車一條龍整合有很大的幫助。」
同時,在日系車廠力求轉型創新的背景下,日系最大車廠豐田,近期傳出要與中國上海市政府合作,將Lexus純電車和電池的研發生產公司設於上海。這是繼特斯拉後,第二個外商獨資能源車整合案,也是日本車廠產業鏈的新布局。